芍药苷,来源于芍药科植物芍药根、牡丹根、紫牡丹根,具有扩张血管、镇痛镇静、抗炎抗溃疡、解热解痉、利尿 的作用。
芍药苷读音介绍如下:sháo yao gān。芍药苷,来源于芍药科植物芍药根、牡丹根、紫牡丹根。芍药甙毒性很低,正常情况下,无明显不良反应。基本信息:亦称芍药花素.是从中药赤芍,白芍中分离的一种蒎烷单萜苦味甙。
芍药苷,来源于毛莨科植物芍药根、牡丹根、紫牡丹根,具有扩张血管、镇痛镇静、抗炎抗溃疡、解热解痉、利尿 的作用。为吸湿性无定形棕褐色粉末(90%为类白色粉末),[α]16D-18。
赤芍的成分赤芍主要含有芍药苷类和丹皮酚类成分,但还少量含有胡萝卜苷、苯甲酸、β一谷甾醇、鞣质、挥发油等成分。芍药苷类:赤芍的成分与白芍大致相同,都含有芍药苷,但量上有差异。
方法原理:供试品于锥形瓶中,加适量稀乙醇超声提取,放冷,摇匀,滤过,滤液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30nm处检测芍药甙的吸收值,计算出其含量。
结果供试品中芍药苷色谱峰能达到基线分离,且保留时间与相应对照品一致;阴性对照溶液在相同保留时间处无吸收峰,表明其余药味对芍药苷的测定无干扰,结果见图1。
李益福、张美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煎煮、超声、半仿生提取方法,对四物汤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溶出量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技术提取方法简单,提取率高,低耗高效,作为提取的一种手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方法:以白芍中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比吸附量、保留率、纯度为指标,对5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确定了吸附分离白芍总苷的最佳树脂,并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该树脂分离纯化白芍总苷的工艺条件。
中药提取率:干膏量/药材投入量*100%有时也以目标成分为指标:干膏中芍药苷含量/药材中芍药苷含量*100%转移率:通常以目标成分为指标,同上。举例说明就比较直观了。
提取分离 环烯醚萜苷的提取,一般用溶剂法,提取时常在植物材料中拌入碳酸钙或氢氧化钡以抑制酶的活性和中和植物酸,常用水、甲醇、乙醇、稀丙酮溶液、正丁醇、乙酸乙酯等作为提取溶剂。可用冷渗液法和热回流提取法。
1、可以加大供试品点样量,或减少对照药材点样量。可以用Uv-Vis光谱测定.高锰酸钾不适用,因为首先不是所有的有机物都会被氧化和断裂,并且无法保证即使氧化了会出现颜色的改变,特别是浸润的时间不容易控制。
2、直接用白芍粉末0.5g加95%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虑液蒸干,残渣加95%乙醇溶解,作为样品,取芍药苷对照品加95%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为对照品溶液。
3、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β蜕皮甾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芍药苷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1]。质硬而脆[1]。味微苦[1]。 炒赤芍颜色加深,偶有焦斑[1]。 酒赤芍微,略有酒气[1]。 3 质量要求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8%[1]。
5、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6、本品每1g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0.30mg。 8 功能与主治 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1、芍药苷用什么方法测定含量会干扰较大 芍药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该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桂枝茯苓丸中芍药甙的含量。该方法适用于中成药桂枝茯苓丸。
2、结果制剂中芍药苷平均含量分别为1358 3 mg/g,RSD为69%(n=6),表明本含量测定方法重现性较理想。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和测定:精密称取在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36h的芍药苷10.0mg,用甲醇定容成浓度为1.0mg/ml的对照品储备液。取储备液500μ1,置于lml容量瓶中,加运行缓冲液至刻度,进样,测定。
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拼音名: Tongru Keli 1 处方 黄芪 熟地黄 通草 瞿麦 天花粉 路路通 漏芦 党参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王不留行 柴胡 穿山甲(烫) 鹿角霜 2 性状 本品为棕色至棕的颗粒;味甜。
本品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3mg[1]。 8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9 功能与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kfprw.com/post/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