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料作物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Aflatoxin),又称黄曲毒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2、常见的真菌毒素为黄曲霉毒素。1960年英国引起10万多只火鸡死亡的“火鸡X病”就是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羽翼下垂,染病后昏睡死亡,死时头脚向后伸。解剖可见肝出血、坏死,肾肿大。
3、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监测和控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根据国家标准,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
4、主要产毒真菌为曲毒属、青霉属、镰刀菌属的真菌以及其他菌属的真菌。曲霉毒素中最重要的是黄曲霉毒素。
5、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
6、毫克/公斤黄曲霉素含量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引起肝癌,还可以诱发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
赭曲霉毒素的病变机理主要是:①、赭曲霉毒素A阻断氨基酸tRNA合成酶的作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使得IgA、IgG和IgM减少,抗体效价降低。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的肝脏致癌物质,损害肝脏、肾脏;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赭曲霉毒素:对肾脏、肝脏有毒,抑制免疫,可致畸、致癌;其中赭曲霉毒素A,是强致癌物质,可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毒害。
从对谷物的污染率、污染水平及对人畜的毒性考虑,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其中最重要的具有卫生学意义的霉菌代谢产物。
1、赭曲霉毒素A对动物和人类的毒性主要有肾脏毒、肝毒、致畸、致癌、致突变和免疫抑制作用。
2、赭曲霉毒素的特性1.理化特性OCT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化台物,在乙醇溶液中置冰箱保存一年以上不破坏。赭曲霉毒素微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和稀的碳酸氢钵水溶液(如5%碳酸氢钠)中。
3、赭曲霉毒素A是一种无色结晶化合物。可溶于极性有机溶剂和稀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其苯溶剂化物熔点94~96℃,二甲苯中结晶熔点169℃。有光学活性[α]D-118°。
4、是污染、霉变的结果。赭曲霉毒素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结构通式:R1=Cl或H;R2=H、CH3或C2H5。其中赭曲霉毒素A(R1=C1,R2=H)毒性最大,在霉变谷物、饲料等最常见。
5、赭曲霉毒素有7种类似的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毒性最强、分布最广。容易污染的食物 :很多农作物都有可能,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 坚果、可可、咖啡豆、葡萄干 赭曲霉毒素 A耐热性强,一般烹饪条件没法破坏它。
1、容易污染的食物 :霉变的甘蔗 甘蔗成熟后收割,而且储存时间不能过长,小心发霉变质。除了这些, 常见的还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伏马毒素 ,也都是出现在发霉变质的粮食中。
2、曲霉菌属 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的肝脏致癌物质,损害肝脏、肾脏;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3、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kfprw.com/post/1283.html